01 “若登高不可得”
我們為什么還要執著于屋頂?
“小時候大家都體驗過上房揭瓦。哪怕只有一層高的房屋,跑到頂上去都有一種凌駕在城市上空自由的感覺”
——劉家琨
其實,人類對“高處”的向往,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古老。
從《圣經》里的巴別塔,到《史記》里的章臺宮,再到中國人逢年過節就要“登高望遠”的傳統——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早已是一種根植于文化中的儀式行為。
想想看,如果古人也碰上“屋頂暫停開放”,那杜甫恐怕就要發一條朋友圈說:“今日重陽、欲登高、保安不讓。”哪還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在今天的城市里,屋頂平臺本應是最浪漫的公共空間。它高出街道的喧囂,能給人一種片刻的抽離;同時又開放在天光之下,讓人重新感受到“我與城市在一起”的親密感。
于是我們才會看到,越來越多建筑師熱衷于“讓人上去”——設計觀景臺、環形跑道、劇院屋頂,乃至開辟出整個建筑的第五立面。
可當這種“為人而設”的設計,最終因“人”而被關閉。是人們對城市空間太不理性?還是我們的城市系統,根本沒有準備好,真正去接納這些“人本主義”的浪漫?
而這樣的問題并不是上海歌劇院獨有。在最近十年,那些最被城市媒體廣泛報道、最容易成為“城市新地標”的公共建筑,往往都曾擁有一個令人向往的“可登之頂”——一個可以漫步、眺望、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的地方。但遺憾的是,它們中的許多,最后都在現實操作中“被封了”。

The Vessel? 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曼哈頓的 The Vessel,這座由英國鬼才設計師 Heatherwick Studio 設計的蜂巢狀觀景塔,在2019年建成,耗資2億美元,因為奇特的造型和配有可攀爬的曲折樓梯,引來了無數人的到訪參觀。而原本希望項目成為市民“自下而上登頂城市”的象征,卻因為接連發生4起跳樓事件,于2021年被緊急關閉。

被鋼絲網完全包裹后重新開放? Justin Davidson
盡管管理方迅速從地板到天花板都安裝了鋼絲網屏障,并在2024年重新開放下層部分,但頂層由于無法安裝鋼絲網,將永久禁止登高,一度被諷刺“成了精神圍欄藝術”。
成都的“西村大院”屋頂跑道原本是整個建筑最吸睛的部分,建筑師劉家琨起初暢想地讓人們體驗兒時上房揭瓦的感覺。故一反中心體量集合的城市綜合體常見模式,采用外環內空的布局,環繞街區沿邊修建,圍合出一個公園般的超大院落,成為一個外高內低,容納紛繁雜陳的公共生活的“綠色盆地”,呼應了四川盆地的原風景。

西村大院鳥瞰? Arch-Exist
大、中、小竹林院落層層相套,面向公眾開放,自由穿行,再現傳統生活環境,激發集體記憶,延續了成都人民熱愛的竹下休閑傳統生活方式。功能設施式的骨架設計,任由富于個性的世俗生活自由填充,又被大院的巨大尺度所歸納,最終形成“市井立面”,傳達出群體創造的豐富表現力。
一條架空休閑跑道巡遊大院并攀升至屋頂又環繞一周,為跑步和騎車人們帶來了自由興奮的超常體驗,并賦予建筑具有動態能量的鮮活形象。西村大院的建設使日常休閑方式獲得了具有紀念性尺度的集合表現,成為周邊社區民眾休閑生活的樂園,也為自身帶來了豐沛的活力和巨大的成長空間。

西村大院休閑跑道? Chengdu Beisen Culture
但在實際運營中卻因“安全與維護”問題一度掛出“暫停開放”的告示,常年空置。因為考慮到推嬰兒車的人群和老年人走向上的斜坡容易摔倒,天臺聚集太多的人也不安全。經營者在沒有好的管理辦法之前只能選擇直接全部關閉了。直到去年才逐步恢復繼續向大眾開放。
看似浪漫的屋頂通行權,其實牽動著城市的各方權力博弈。從安全責任的歸屬,到運營維護的成本,再到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這些“上去之后怎么辦”的問題,似乎從來沒有在設計階段被真正解決。
這不禁總讓我們回憶起每每在做校園建筑設計時??傁雲⒖寄切I造自由的屋頂跑道,活躍的校園氛圍時,卻經常會被無情駁回:“不安全、不好管、別搞噱頭。”
我們都理解他們的顧慮,但還是忍不住想問一句:我們的城市,是不是有點太過于小心了?
02 “被善意封鎖”之外
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
“我們想構建一個人人可以參與的大地藝術空間,去和天地、和浙江的山水自然對話,給現代城市中每一個奔波的人提供一個可漫游之境?!?/span>
——馬巖松
1.漫游是一項權利
Allemannsretten:即“公民權”這是寫在挪威人古老憲法中的一項權利一直沿用至今:表明挪威人人享有進入和通行未開墾土地的權利,(包括私人土地、草地、牧場、花園、建筑地塊和工業用地)。

奧斯陸歌劇院?Thomas Johannessen
上海大歌劇院設計團隊Sn?hetta 最初在家鄉挪威也設計了同樣可漫步攀爬的屋頂公共空間:這座建筑的屋頂從地面緩緩延伸而上,幾乎成為一塊“城市地形”——不設圍欄、不限時段,任何人都可以隨意行走、休憩、玩耍,仿佛屋頂本身就是一座廣場。

?ArchiDogs
奧斯陸峽灣沿岸的比約維卡半島是首都的前工業濱水區,在1999年挪威國民議會決定進行更新活化改造,而新的歌劇院便是發展規劃的第一步。彼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事務所Sn?hetta便憑借對古老Allemannsretten權力的引用作為設計切入點,提出的全方位漫游的方案橫空出世,摘得桂冠。

歌劇院拾級而上臺階?helipix
歌劇院被具體化為一個水平體量,具有完全不設限的連續界面,可以在整個建筑的屋頂連續行走,同時與屋頂廣場一樣,奧斯陸歌劇院的大堂也是無鑰匙的,自 2008 年該建筑開放以來,游客可以隨時自由漫步其空間。其次,該建筑被設計為一個大型藝術和技術生產中心,表演所需的所有配件都在這里建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被設計為一個生產設施、一個工廠,在規劃階段和后期使用中具有合理和靈活的方案。最后,由于歌劇院位于挪威與世界之間的傳統交流場所港口,因此被設定為陸地與海洋、日常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門禁。
歌劇院在落成后逐漸兌現了作為奧斯陸海濱重建基石的承諾,歌劇院每年接待 170 萬游客,鞏固了其作為社區和城市的經濟驅動力作用。
2. 天空中的綠道
“我們面臨著非常特殊的情況。在中國,基礎設施和交通相關區域通常屬于政府,根本不屬于任何公共用途。這個細長的屋頂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改造成一個可用的公園,讓更多的公眾可以進入,并豐富周圍的城市環境。”
——郝東(Crossboundaries 聯合創始人兼合伙人)

Shenzhen SkyPark?Yu Bai
由Crossboundaries事務所設計的Shenzhen SkyPark項目于2021年建成,改造項目位于蛇口一處重要的交通樞紐,可通過多種交通工具前往香港。無數人流車流在此經行,熙熙攘攘。當地政府規劃翻新深圳地鐵2號線運轉綜合樓和停車場共1.2公里長的屋頂,在此基礎上打造體育訓練及休閑的場所。
1.2公里長的延伸建筑群,最寬處為70米,最窄處為50米,完全阻斷了附近社區對于海灣的視覺穿透,既不增加任何美學價值,也不服務于特定的功能目的,對社區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新的運動訓練區需要融入周圍環境,與附近的住宅和教育建筑連接起來。盡管天橋、橋梁和走廊的實施不是初始范圍和第一建設階段的設計任務中,團隊仍然將其納入考量,以此建立更為緊密的城市連接。

設計理念?Crossboundaries
與此同時,設計全程也在積極探索這一問題——21世紀的城市更新能為城市帶來什么?不斷發展的豐富物質環境,最終必將匹配個人需求與公眾關聯性空間。 項目的挑戰在于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提高周邊學校的體育教學質量;為青少年提供專業安全運動的場所;為專業體育賽事和比賽提供便利的設施。
作為回饋周邊社區的一種方式,公園通過一系列“天橋”與西側的建筑物相連,引導學生和體育愛好者在為他們打造的平臺上——將教育機構與當地社區聚集在一起,將體育和娛樂活動與景觀聯系在一起。

Shenzhen SkyPark?Yu Bai
“我們的線性公園就像一個缺失的拼圖,可以插入鄰近的社區,”Crossboundaries 的聯合創始人 Binke Lenhardt說道?!八诔鞘薪M織和海濱之間建立了必要的物理和視覺聯系,并在此過程中旨在滿足學校和公眾對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的娛樂空間和呼吸空間日益增長的需求。”
公園的空間組織迎合了三個不同的用戶群體:公眾、鄰近學校和體育專業人士。該空間充滿了體育設施,從籃球場和5 人制足球場到帶觀眾看臺的專業級網球場。
一條供公眾使用的獨立走道穿過公園的長度,部分被抬高以獲得更好的視野。只是想休閑散步的人可以享受這里的氛圍,而不會與里面的高能量活動相遇。屋頂公園的所有入口和通道都位于不同功能區域的直接附近,同時防止不必要的干擾,總共可通過六個接入點到達。
通過如此碩大的體育訓練基地的設計開發,團隊在深圳創造了一個重要的交匯點,既加強了不同群體之間多方面交流互動,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空間中完成了教育的使命。此次設計不僅要在建筑周圍營造淡綠色的氛圍,更希望實現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與城市的年輕、創新、活力的性格相輔相成。
3.可以“踩上去”的公共建筑
作為歐洲的老牌理工強校,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TU Delft)一直是無數“留子”的夢中情校,而其標志性的大草坪圖書館也是其最具標志性的印象之一。 由荷蘭建筑事務所Mecanoo 設計的新圖書館位于一塊獨特的場地,與其相鄰的是一座建于1960年代的野獸派混凝土禮堂禮堂。

TU Delft Library?ZinCo USA
而圖書館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如丘陵般的綠色屋頂設計,屋頂在夏天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與自然親近的休憩場所,而在冬天,被雪覆蓋后就成為了滑雪的樂園。中部凸起的巨大圓錐體設計如同巨大的圖釘,不僅為屋頂提供了穩固的支撐,還起到了中央照明的作用。陽光通過圓錐頂部的天窗溫柔地灑入,為“藏于”其下的閱覽室帶來自然光線,同時也確保了良好的空氣流通,有助于調節室內溫度。

TU Delft Library入口? Ossip Architectuurfotografie
圖書館的主體幾乎被隱藏在這片起伏的綠色中,僅有圓錐部分顯露在地面之上,成為了整個校園中顯眼的標志,隨著南側作為最高點的屋頂逐漸向北側傾斜下降,在坡的北側與地面相接的部分,設計師巧妙地開設了一個似山洞的入口,使得進入圖書館仿佛邀請學生踏上一次知識探險。
同樣設計手法的還有坐落在丹麥奧胡斯Sk?de田園般風景中的Moesgaard(莫斯加德博物館)。這個建筑有著一個大斜坡屋頂,屋頂平臺上面是草坪,青苔和各種色彩鮮艷的野花,這讓建筑即便從海面上看過來也是一個絕對吸引眼球的地標。

Moesgaard博物館鳥瞰?Moesgaard
建筑、自然、文化和歷史在此完美融合,構成了莫斯加德博物館的整體體驗。憑借其綠色屋頂、明亮的庭院花園和地下露臺,博物館將多年研究和布展經驗提煉出來,設計出一種展示文化歷史的新方式。

Moesgaard博物館草坪屋頂? Jens Lindhe
這座占地 16,000 平方米的新博物館位于奧胡斯以南斯科德的丘陵地帶,地理位置獨特。憑借其色彩鮮艷的草地、苔蘚和鮮花的傾斜屋頂景觀,該建筑將成為一個顯著的視覺地標,即使從海上也能看到。矩形的屋頂平面似乎從景觀中長出來、在夏季、它將形成野餐、燒烤、講座和傳統仲夏篝火的區域。
建筑的中心是門廳,售票處、博物館商店和公共咖啡廳都位于此。從這里,人們可以通過巨大的玻璃墻欣賞奧胡斯灣的壯麗景色。此外,從門廳可通往提供戶外服務的大型屋頂露臺。
建筑內部的設計就像一個多變的梯田景觀,靈感來自考古發掘,逐漸挖掘出歷史的層次,揭示失落的城市。參觀者可以在一系列生動的展覽和科學實驗中穿行——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旅行者。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將體育場館功能與自然MAD建筑事務所在城市中心營造了形似火山群、鏡湖的大地藝術景觀。公園中的建筑打破傳統體育場凸顯結構力量的方式,而將其轉化為一種更內在、含蓄的美。建筑內外處處與自然相接,身處其中的人們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天地意境驅動的精神追求。同時,衢州體育公園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

衢州體育場緩坡草坪? CreatAR Images
形似隕石坑的三萬人體育場匍匐在大地上,巨大看臺結構被隱藏,建筑體量消失。立面被綠植所覆蓋,成為景觀本身。白色線條雕刻出新的曲線,其中一部分實際承載著人行步道功能。立面坡度恰好成為市民運動、攀爬、登高的新場所;緩坡處的草坪也可以是人們運動之余休憩的地方。

建成后,衢州體育公園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 ? MAD
03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登頂權”?
我們不只是想站得高、看得遠。城市中的“登頂權”,其實是一種極富象征意味的權利:它意味著設計師的善意沒有被現實妥協,意味著人們依然可以在都市森林中獲得一次詩意的出走。
今天我們談屋頂,并不是非要每個人都“爬上去”,而是想問一句:一個為了“可以上去”而設計的空間,如果被一紙通告阻礙,它的意義到底還剩下多少?設計師所傳遞的空間公共性、身體感知、城市對話的可能性,是否也在后續運營時被改變初衷?
我們并不是要求每一個屋頂都開放使用,畢竟安全與管理從來不是對立面。但也許我們可以重新審視:是否真的“封了才安全”?是否可以通過結構引導、路徑規劃、行為規訓等方式,讓空間回歸其設計初衷,而非一次次陷入“做了不能用”的循環?
想想我們為城市努力留下的那些空中回憶——
那些在挪威奧斯陸劇院屋頂曬太陽的市民,
那些在代爾夫特圖書館草坡上讀書的學生,
那些在深圳1.2公里天橋上奔跑的孩子,
和那些曾經幻想從上海劇院屋頂眺望浦江的人們……
如果連這些原本屬于每一個人的“漫步權”都悄然消失,那么城市還能留下多少人與空間的真正聯結?
你心中最想“登頂”的那座城市建筑是哪一個?它是否值得被重新點亮、重新走上去?
專欄編輯|Sherry Li
發文編輯|Yiyue Dong
審核編輯|Chen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