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瑪麗露絲博物館 英國
位于英國樸茨茅斯的瑪麗露絲博物館,由Wilkinson Eyre和Perkins+Will聯合設計,以16世紀沉船“瑪麗露絲號”為核心,是全球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專題館之一。

? Hufton + Crow
Mary Rose號在34年前被打撈起來時,它已經在海底沉睡了437年。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研究,這艘都鐸王朝的船只逐漸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這棟獨特的博物館建筑便是要將這些秘密展現在人們面前。

? Hufton + Crow
簡潔純粹的橢圓體量優雅謙遜,散發著神秘的氣息,與Mary Rose環狀的幾何形式相呼應。

? Hufton + Crow
木材承載了船體的記憶,并以深色木紋呼應十六世紀創新的平鑲船板。為了讓建筑與海洋遺產的聯系更為緊密,木頭被染成了黑色,體現了英國傳統舢板棚建筑特征。

? Hufton + Crow
在博物館核心區域,船體保存完好的右舷被安置在原先的鋼制船架上,游客可以隔著玻璃欣賞船身遺跡。

? Hufton + Crow
02 瓦薩沉船博物館 瑞典
無獨有偶,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也有一座為特定沉船而修建的博物館—— 瓦薩博物館。

“瓦薩號”是一艘17世紀的古戰船,曾在水下沉睡300余年。修復后,原始船體結構占比高達95%,從水中撈出的萬余件船體附屬部件和700余件雕塑,經過防腐、防縮處理后,也都放回到了船上原來的位置。

博物館自身的輪廓亦如一艘即將揚帆的巨艦,桅桿、甲板,木質感船身,仿佛下一秒就要揚帆起航。


03 安特衛普港口集團大樓 比利時
比利時安特衛普市的新港口大樓由一個廢棄的消防站更新擴建而來,如今已成為城市新地標。
在扎哈·哈迪德事務所的設計中,新體量凌空懸浮于舊建筑之上,似船頭般直指斯凱爾特河。

? Hufton + Crow
三面環水的場地上,經體塊切割而成的外立面如波紋般起伏,反射著天空不停變換的色彩。

? Hufton + Crow
建筑與河流、城市和繁忙港口持續互動。經過精心設計的翻新方案將廢棄消防站轉化為功能完備的總部大樓,在未來持續為不斷擴張的港口集團提供完善的服務。

? Hufton + Crow
04 黃埔新天地 香港
黃埔新天地是位于香港紅磡船景街的超大型綜合商業地標,前身為黃埔船塢舊址。

商場的主體建筑“黃埔號”采用110米長的流線型郵輪造型,與上文中靠近港口、致敬沉船的臨水建筑不同,黃埔號是一艘“停泊”在水泥森林中的巨型郵輪,從航拍視角看尤為震撼。

圖源: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與論述
這艘停泊在黃埔天地逾三十年的“陸上郵輪”,自1989年啟用以來便成為九龍紅磡的標志性建筑。在沒有小紅書、IG的年代,黃埔號是即使挎著大相機也要去拍照的熱門景點。

圖源小紅書?Tenpercent_
05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廣州
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由何鏡堂院士領銜團隊設計,2024年五一期間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圖源:廣東美術館官網
主體建筑橫向展開近360米,以“文化巨輪、時光拱廊、鵝潭寫意、云山藝境”為理念,從東西兩側向中心逐漸抬升,形成疊級造型,猶如停靠珠江邊的“文化巨輪”。

圖源:廣東美術館官網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集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三館在上部形成各自獨立的塔樓,下部通過整體景觀、飛虹廊橋、共享藝術大廳、地下商業空間等共享共用功能形成整體建筑基座。

圖源廣州日報
06 海上世界明華輪 深圳
“明華輪”原為廣州遠洋公司豪華客輪,曾遠渡重洋,1983年8月起停泊在風景秀麗的深圳蛇口,被改造為海上多功能娛樂中心,專職向游客提供游樂服務。

1984年,鄧小平登上明華輪,親筆題寫“海上世界”四個大字,此后這艘退役輪船聲名大噪,成為深圳最早的地標之一。

2013年12月,由CallisonRTKL事務所打造的海上世界全新啟幕。如今的“海上世界”不再只是一艘船,而是以“明華輪”為中心的商業綜合體,涵蓋酒店住宅、商業辦公、購物中心、休閑娛樂和文化藝術。

圖源澎湃新聞
07 圣瑪利亞宴會廳深圳
2017年,深圳華僑城洲際大酒店落成了一座別具意義的建筑 —— 圣瑪利亞宴會廳,它的靈感來源于500多年前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船隊。建筑周圍綠樹成蔭,陽光明媚,頗具濃郁的西班牙風情。

圖源華僑城官方


為致敬大航海時代,圣瑪利亞號船體以全實木建造,內飾巴洛克風格也極為考究。這艘船對外接受活動及婚禮預訂,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上官網查詢。
08 海上皇宮 荷蘭
到訪阿姆斯特丹的游客,多半都曾邂逅這艘奇妙的“船只”,仿佛瞬間穿越回中國。

海上皇宮(Sea Palace)是一座中國傳統宮殿式、船形建筑,與香港的一座水上海鮮坊同名,二者實為獨立運營個體。香港海鮮坊是可以航行的躉船,而Sea Palace則是一棟酷似船只的建筑物,基座固定在岸上。
海上皇宮主營粵菜,室內裝潢成傳統中式風格。描金漆器與琉璃宮燈交相輝映,一派帝王氣象。

夜幕降臨,三層燈光齊亮,映照在阿姆斯特丹運河上,對得起“海上皇宮”這個名字。

中式式屋檐與歐天際線在阿姆斯特丹水面相遇,并未上演一場“誰壓倒誰”的較量,反而像兩位久別重逢的老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荷蘭的城市審美,著實在全球范圍內都名列前茅。


09 結語
船形建筑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轉譯:它們保留了乘風破浪的態度,又以混凝土、玻璃或木材重新詮釋“停泊”的意義—— 既是對昔日航海榮光的致敬,也是對未來城市圖景的想象。
無論是對船形的逼真模擬,還是受航海精神的啟發,這些“上岸的船”都有著獨特的魅力與背后的傳奇故事。
人類執意將船搬到陸地,并非是要遺忘大海,而是為了讓關于海的記憶繼續遠航。
專欄編輯|Sherry Li
發文編輯|KaiYuan He
審核編輯|Chen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