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衢州第六實驗學校由零壹城市建筑事務所(LYCS Architecture)擔綱建筑設計。項目位于衢州市高鐵新城常山路,總建筑面積約67,500平方米,是一座涵蓋36 班小學和18 班中學的綜合性校園。

傳統校園通常由廣場、院落和道路構成,彼此邊界分明。然而,隨著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學模式正從教師單向傳授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單一的教室空間已無法滿足當代教育對于多樣化學習環境的需求。本項目的核心設計目標,便是營造一個開放自由的校園環境,以促進學生的觀察、探索和交流,打造富有活力的學習場所。

發散的“成長之樹”

設計從傳統教學空間中抽離創意性公共空間,以“成長之樹”為概念,將教學空間、復合空間與創新空間分別比作樹根、樹干與樹冠(花、枝、葉),并沿著西至東的方向布置,形成校園的整體規劃體系。


此外,校園內分布著不同尺度的公共與半公共空間,如教室門口的口袋公園、走道盡頭的山墻面,以及校園中心的大型文體活動聚落,分別對應課間、課中、課后的不同活動需求。這些空間通過街道與連廊串聯,使傳統教學空間獲得新的功能賦能,轉化為面向未來的創新自主學習場所。

在“街頭巷尾”邂逅

在傳統教學空間、復合空間與創新空間之間,設計創新性地引入“街道”概念,以蜿蜒曲折的主街與穿越高差的支路,串聯起各個校園功能區域,構建多元復合的校園空間體系,激發豐富的校園生活體驗。


南向北,校園中軸線上的一條曲折主街將整個校園聯結起來,沿途步移景異,綠意盎然的地景公共空間、教學樓趣味十足的山墻面與庭院空間依次展開。這條街道不僅鏈接了教育教學、藝術人文、聚集活動三個核心區域,更為學生提供了在“街頭巷尾”觀察、探索、邂逅與交流的機會。

從西向東,數條支路串聯起半圍合的院落、下沉庭院和空中連廊,并連接至校園的文體活動中心,營造出起伏變化的空間體驗。這些路徑在引導動線的同時,也形成了多個尺度各異、層次豐富的交匯節點。


教室門口的“口袋公園”

校園主街一側的教學區由兩座“E”形教學組團組成,建筑山墻面形成具有“厚度”的端頭空間,在其中巧妙置入直跑樓梯、雙跑樓梯,連接休息平臺與緩沖空間,同時在頂層形成開放露臺,在底層打造架空入口。通過虛實對比、色彩運用與形態變化,強化端頭空間的可識別性,使其成為街道界面的重要標志。


此外,“空中口袋公園”作為街道在教學空間中的延伸,以多樣主題、形態和色彩的非正式學習空間散落在教學樓之間。這些空間不僅激發了交流與探索,也為教學樓之間的日常流動注入了更多活力與趣味。


教學區形成了“端頭空間—走廊—空中口袋公園”的富有韻律的空間序列,這些空間通過樓層錯動和功能配置,構建多層次的灰空間,使學生在日常行走間即可進行交流討論、宣講演出或實踐活動。



恣意的“文體聚落”

校園主街的另一側被打造為“文體活動中心”,建筑由四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富有趣味的體量組成,分散布局在景觀坡地之上,為孩子們創造自由穿梭、互動交流的活動場所。


地景設計既解決了場地的豎向高差問題,又承載了豐富的文體活動功能。起伏的地形使教學區與運動場有機銜接,塑造出一個極具活力的校園樂園。它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活動邊界,也激發了更多戶外交流的可能。


“大臺階”空間作為運動場與文體中心的過渡區域,滿足學生日常通行、升旗儀式等功能,同時也因坡地景觀的點綴,成為適合合唱表演、讀書分享、鍛煉打卡等活動的理想場所。

結語

在多元化教育趨勢下,對“學習”方式的認知正在發生轉變,校園設計也正從單一教學空間走向復合型學習場所。衢州第六實驗學校的設計創新性地引入“校園街道”概念,使其成為連接多層次活動空間與非正式教學場所的紐帶,創造一個充滿探索、交流與成長可能性的校園環境。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在校園的街道邂逅 | 衢州市第六實驗學校
地點:中國,衢州
業主:衢州市西區投資有限公司
面積:67,500 平方米
詳細地址:衢州市柯城區常山路 199 號
設計時間:2021年4月—2023年3月
建造時間:2023年3月—2024年8月
建筑設計:零壹城市建筑事務所
景觀設計:上海廣畝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配合設計院:浙江天然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施工方:中國機械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攝影:山間影像
專欄編輯|Sherry Li
審核編輯|Jingyi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